电脑版

【原】《揭秘孔子:他也是个音乐爱好者》_全球看点

2023-06-05 15:47:40来源:个人图书馆-新用户6038qwGw

156‍‍‍


(相关资料图)

文/趙小花

首先,孔子非常喜欢音乐并且擅长弹奏音乐,事实上,孔子音乐方面的造诣已经不仅是「爱好」,在他所教的六艺之中,"乐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。

孔子说:"礼乐之制’始于周公,周公就是武王伐纣,这位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,因为他的氏族是周,所以也称他为周公。孔子这方面的说法,其实这是不太可能。周武王在伐纣成功的第二年就去世了,周朝刚建立的时候天下还远远称不上太平,国家的权力实际的掌控者就是周公。他名义上辅佐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治理国家,但周朝当时虽然灭亡了商朝,自身实力还是相当弱小的。

周公吃饭的时候有人来求见,周公赶忙把吃到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去接见这个人——这就是成语「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」的来源。所以这个时候的周公忙于平定商人的余乱,以及创立一套不同于商朝的统治制度,让周朝以稳定且持久的方式统治着这个新国家——也就是「大分封制度」。可以想象周公面对的事情有多少,所以在这时候的,周公根本没有时间制定礼乐制度。

礼乐制度的形成是经过西周漫长进化而来,反而更有可能,是孔子自己出于对于音乐的喜爱,而对「礼乐」如此重视。当然,这也只是原因之一,因为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,音乐对于国家制度来说,是一件大事情。

「礼乐」在春秋时期有着与众不同的重要性。上到国君,再到卿、大夫,他们吃饭、外交、宴请的时候都要在旁边奏乐。而乐师一般都是盲人,盲人对于音律更加敏感,可以靠听觉熟练技术。如果熟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,当时在易水送别荆轲的音乐大师高渐离,就是在荆轲失败后,自毁双目,变成盲人,让自己的名声传到了秦王的耳中。等待秦王接见的时候,在乐器里面灌满了铅,准备继承荆轲之志,对秦王一击毙命。

盲人是不太可能识字的,当然虽然有简单的乐谱,但是更多的可能就是以身作师,所以当时也许不是靠乐谱传播音乐,而是乐师的口耳相传。

孔子就是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音乐,经常去宫中找鲁国的乐师,跟他们学习弹琴奏乐。后来孔子有了一定的地位,可以出使国外,他听到没听过的音乐,也会让乐师再演奏一遍,然后记住调子,自己再弹一遍。

当时宋景公找一个大臣商量事情,宋景公听到这位大臣的家里传来乐声,就知道他家在吃饭,于是直到乐声停止了,宋景公才派人进入大臣家里把他叫来宫里。

「礼乐制度」远远不止是一个形式问题,在漫长的制度演变之中,它慢慢成了统治权力的象征,而且乐师在任何时代大部分人都养不起。别的不说,要安排十几位盲人的生活起居就是一项不小的开支,而且不能在某个固定的时候雇佣这些人。

乐师们在当时都是掌握了关键技术的人,他们会一直在一个宫廷内待到老去,然后才把技艺传给下一位乐师。也就是说,要一直养着这些人,并且靠他们再把演奏的技术传承,哪怕放在今天,这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

你想想看,互联网上那些富得流油的二代们,你也没听过谁养着一个乐队,没事就让他们来演奏一场。

在中国古代,礼乐制度往往代表了国家的根本,就像我上面说的,整个国家会演奏礼乐的人可能就那么十几位,所以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这个国家的一部分。魏晋南北朝的时候,一只西晋的乐师队伍,随着战乱,被北朝十几个国家来回迁移,谁掌握了权力,就把这群乐师抢到自己手里,直到北朝南燕时期他们又沦落到慕容德手中,前后这支乐队已经历经了将近百年的时间。

孔子对于「礼乐」的推崇,绝不仅仅是出于政治体制上的需求,更大程度上是孔子自己也是极其喜欢音乐的。孔子整理《诗经》,在春秋时代《诗经》还是可以唱出来的,孔子在各国之间轮流落魄的时候,他就常常嘴里念叨着唱着诗经里词句。

孔子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,绝不是一个表面看上去的老学究。

最后举一个例子:孔子周游列国,在郑国的大门口跟弟子们走散了。大家都非常着急,却怎么也找不到老师了。子贡很聪明,因为孔子非常高(孔子身高可能有一米九左右),找到郑国人就问,有没有看到一个穿着挺好的高个子老头?终于有人说在郑国城门口见到过这个人,走路踉踉跄跄,头发也披散着,像一条老狗一样。

“东门有人,其颡似尧,其项类皋陶,其肩类子产,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,累累若丧家之狗。”

子贡赶忙跑到城门口找到了老师,孔子问子贡怎么找到自己的?子贡就把跟郑国人的对话说了一遍,孔子听了哈哈大笑道:说的真不错,说得真不错啊!

獨立、自由、不妥協。

本网推荐
相关新闻